建投动态

公司要闻

风拂沃野生绿电,秸秆蕴化变“绿醇”。在上海电气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现场,绿色甲醇源源不断产出。这些甲醇将穿山越海,奔赴海外市场,为全球航运注入“中国零碳动力”。

该项目位于吉林白城洮南绿色能源化工产业园区,以当地丰富的可再生资源风能和生物质能为基础,打造“绿色新能源+绿色化工”产业链,首期可年产绿色甲醇5万吨。项目由山西建投安装集团负责实施,包括新建低温甲醇洗装置、电解制氢装置、生物质气化装置、氢气增压机和气化压缩装置及配套工程。

攻坚克难 以技术突破啃下“硬骨头”

自开工以来,项目团队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态度与担当精神,优化统筹调度、抓好质量管理,逐一攻克施工难题。2024年11月,结构复杂的生物质气化装置顺利封顶——该工程每层预埋件有400余个,预留孔洞与预埋件密集,施工难度极大。项目团队成立专项攻坚小组,通过BIM技术进行三维模拟施工,优化预埋件定位方案;同时创新采用模块化安装工艺,结合严格的质量验收流程,确保所有预埋件安装精度控制在5毫米以内,为后续设备安装奠定坚实基础。

在气化装置大型设备吊装阶段,项目团队面临汽化炉、转化炉等设备在复杂框架内精准就位的挑战。通过多轮模拟演练和专项技术交底,团队创新实施“多司索指挥接替”模式:在楼顶、地面、设备基础位分设专业指挥,由总指挥统一统筹协调,根据设备吊装高度与位置分阶段交接指挥权;同时配置倒链绳索协同组,实时调整设备位置。最终所有设备安全就位,安装误差均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展现了团队的技术实力与协作水平。

精益求精 于细节处筑牢质量安全防线

钢结构安装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环节,面临三大技术挑战:一是单件22吨重型构件吊装难度大,二是34.5米层钢结构地脚螺栓承载力不足,三是高空作业安全风险高。针对这些难题,项目团队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

在技术方案方面,团队与设计单位联合深化设计,优化构件分段方案。创新采用“分段吊装法”,将22吨钢柱科学划分为3.5米下部段和18米上部段分期安装。下部段直接安装在地脚螺栓上,待夯包柱混凝土强度达标后再进行上部段安装,确保结构稳定性。在过程管控方面,严格执行“三专”制度:专人负责,由持证特种作业人员组成固定班组,全程负责吊装作业;专项方案针对重型构件编制分阶段吊装方案,经多专业联合评审及专家论证;专业团队则包含结构工程师、起重机械操作员等专业人员,定期开展吊装演练。在技术支持方面,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优化施工,通过三维建模与碰撞检测提前规避障碍物;4D施工模拟优化吊车站位和构件翻转轨迹;实时数据协同指导现场人员按标记吊点操作,并通过AR扫描比对实际安装偏差。

通过系统化的技术方案和全过程管控,最终实现三大成效:安装精度达到8毫米垂直度标准,实现安全零事故目标,形成可复制的重型钢结构施工技术体系,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创新突围 以全链条方案破解产业痛点

由于洮南项目地处高寒地区,冬季极端低温达-30℃,对电解槽渗透膜构成严峻挑战。项目团队创新构建“三位一体”防冻体系:技术层面采用电伴热系统与模块化保温暖棚组合方案,暖棚采用阻燃保温棉,配合热风幕循环系统,确保棚内温度稳定在10℃以上;管理层面实施24小时轮班巡检制,配合实时温控监测,确保设备运行状态全程受控;应急保障方面建立“预警—响应—处置”机制,现场常备柴油发电机、应急加热装置及专业抢修班组。通过连续运行测试,该系统成功将设备核心区温度波动控制在±1.5℃范围内,渗透膜完好率100%,为同类极寒环境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防冻保护方案。

作为全球首个绿氢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项目,管道焊接面临介质易燃易爆、镍基合金焊接难度大等严峻挑战。项目团队创新实施“三步净化”工艺:施工前采用三氯乙烯深度清洗管道内壁,配合专用封堵装置实现双重防护,确保管道内部无杂质残留;焊接中创新应用“水溶纸冲氩保护”技术,在固定口形成氩气保护层,有效隔绝空气防止氧化,提升焊缝质量;焊后执行系统碱液循环冲洗,通过pH值实时监测确保彻底清除残留物,消除安全隐患。全过程建立工序自检、班组互检、专项验收、氦气检漏“三检一验”质量管控体系,最终实现焊缝一次合格率98%。

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投产试运行,正在稳步生产阶段。作为我国首批规模化绿色甲醇项目,该工程不仅填补国内外绿醇产业规模化生产空白,更开创了“生物质+绿氢”协同制醇全新路径。相较于传统煤制甲醇工艺,项目通过生物质原料与风电制氢耦合,可实现碳减排超70%,每年消纳秸秆等生物质资源18万吨、绿电2.2亿千瓦时,直接减少碳排放6.5万吨。从田间废弃秸秆到航运零碳燃料,从绿电消纳到高附加值绿色化工产品,项目构建起“资源—能源—产品—减排”的闭环产业链,为新能源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