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孟秋,暑气渐消,蒲县昌平大街附近的建设热潮却丝毫不减——一座座崭新高楼拔地而起,兼具科技美感的建筑外立面、功能丰富的配套设施、相映成趣的滨水绿地,让这里成为过往群众瞩目的焦点。经过山西建投八建集团建设者700多个日夜的匠心打造,蒲伊西街棚户区改造项目现已初露芳容,1212户安置户期盼已久的“安居梦”即将照进现实。

蒲伊西街改造项目效果图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涵盖16栋住宅楼、酒店办公商业综合体、老年公寓及党群办公楼等多元业态。作为蒲县重要基础工程、民生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居民服务、商业配套于一体的地标式现代化社区,对于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施工工艺 攻克技术难题
在商业步行街坡屋面改造工程中,项目团队创新研发的铝镁锰金属屋面系统,通过材料革新与构造创新,成功攻克了传统陶土瓦施工的诸多技术瓶颈。该体系由保温层、双层TPO防水层、降噪层、直立锁边铝镁锰金属板和不锈钢水槽组成,实现了施工效率、工程质量和后期维护的全面提升。
在施工效率方面,该系统创新采用工厂预制与现场装配工艺,彻底摒弃传统湿作业,施工周期缩短30%以上。在工程质量方面,通过直立锁边技术实现金属板自支撑,施工精度精确控制在3毫米以内,有效保障了屋面整体平整度;标准化预制构件与双层TPO防水体系协同作用,配合一体化排水槽设计,构建起可靠的防水屏障。在后期维护方面,系统整体展现出优异的耐久性能,维护成本降低80%,同时减轻结构荷载达30%。这一创新屋面系统将材料性能与构造技术完美结合,不仅解决了传统施工效率低、质量难控制、后期维修费用高等难题,更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参考。
应用数字技术 实现闭环管理
在幕墙施工中,传统雨棚存在现场拼装复杂、转角部位线性不流畅、施工周期长等问题。项目团队通过BIM技术发现,异形铝板雨棚若采用分体式安装,不仅精度难以控制,还会增加现场作业时间。为此,团队创新采用“一体式雨棚”设计,通过BIM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和虚拟预拼装异形铝板构件,并优化构件分割方案。同时结合AR扫描技术,实现现场安装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模型比对,确保施工精度。所有转角部位在工厂完成整体成型加工,现场直接吊装,减少60%的现场焊接和调整作业。

蒲伊西街改造项目BIM模型
该技术使雨棚施工周期缩短40%,转角线性误差控制在3毫米以内,同时降低材料损耗30%,不仅保障了一体式构件的加工精度,更通过AR扫描实现了“数字孪生”与实体施工的无缝对接,形成“设计—加工—安装”全流程闭环管理。
优化冬季方案 保证施工质量
项目在冬季施工中面临低温影响混凝土养护和施工效率下降的难题。

建设中的蒲伊西街改造项目
为此,项目团队制订了冬季项目施工方案,采用“蓄热法+错峰作业”模式,保障工程质量和进度。团队通过全封闭楼体施工、铺设双层保温棉覆盖门窗洞口,并配置移动式热风幕机组,确保室内温度稳定在零度以上;浇筑混凝土后采用电热毯覆盖养护,有效保证强度达标。同时,科学组织施工时序,将作业人员分为室内外两组,低温时段集中进行管线安装、砌筑等室内作业,气温回升时则开展外立面施工,既避免了极端天气对施工人员的影响,又提升了整体效率。
这一模式实施效果显著,混凝土强度检测合格率保持100%,日均完成工程量较传统冬季施工提高30%,为春季外立面及市政配套施工预留了充足时间。
科学规划社区 提升居住品质
项目团队秉持“共存、共生、共容”的理念,通过系统性的规划设计,彻底改变了原区域无道路、无绿化、无公共活动场地“三无”的落后面貌,实现了从传统棚户区到现代化宜居社区的华丽蜕变。

蒲伊西街改造前
在保留原有社区肌理的基础上,项目团队与设计单位协同,科学布局了总长1.5公里的内部道路网络,新增集中绿地面积达1300平方米,并配套建设了2个社区广场和5个休闲广场。在居住功能方面,所有主卧和客厅均实现南向采光,阳台采用直线形式,建筑空间尺度超常,设有特色空间变化,为居民营造了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配套建设了地下、地上停车位1529个,并预留电动汽车停车位和充电设施;在带有应急避难场所的集散场地、集中绿地设置备用的电源、水源、排水等必要设施。商业区规划采用“双核驱动”模式,南北布局的两栋商业楼宇内设置了电影院、酒店、写字楼、会议中心、生鲜超市、精品商店、便民药店等业态,形成5分钟便民生活圈,服务半径覆盖整个社区。

建设中的蒲伊西街改造项目
项目现已进入装饰装修、机电安装与外围施工阶段。“棚户区改造后,将给居民带来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项目负责人介绍。各种市政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曾经的脏乱差将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美观、舒适宜人的环境。居民们将告别旧房,迎来采光充足、通风良好、结构合理,水、电、气、暖、有线电视等居住配套设施齐全的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