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投动态

公司要闻

8月下旬,潞州区堠北庄街道堠西庄村西侧,一座现代化综合应急救援基地——长治市综合应急救援基地项目拔地而起。山西建投三建集团项目团队攻坚克难,仅用20天完成土方开挖,100天实现主体封顶,以高效施工展现了专业实力。

该项目占地逾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437.41平方米,包含综合业务楼、生活服务楼、应急装备储备库、变配电室、换热站、泡沫水处理站、垃圾转运站以及室外训练设施等建设任务。作为长治市重点工程,项目投用后,可满足综合应急救援培训实操演练,消防技战术等科目训练,以及多部门、跨区域大型综合应急演练,为长治周边区域安全发展、应急救援提供有力保障。

规范筑基 筑牢危大工程管控防线

该项目综合业务楼深基坑以及高支模属于超危工程,基坑开挖深度最深达6.88米,高空悬挑井字梁模板搭设高度为9.18米,最大净跨19.6米,给施工安全与质量管控带来不小挑战。项目团队始终以“规范先行、技术护航”为原则,严格依据技术规范及相关规定,精心编制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并运用数字技术对盘扣式脚手架支撑体系进行三维建模与受力分析优化,确保支撑结构稳定可靠。施工过程中,采用全站仪精准完成轴线定位控制,运用激光水准仪实时监测支撑体系竖向位移,以“毫米级”精度把控施工细节,从源头杜绝安全风险。一系列标准化、精细化管控措施,有效化解了超危工程施工风险,为工程安全与质量提供了双重保障。

创新破局 打破传统施工成本瓶颈

灰土作为基础施工关键材料,对增强地基稳定性、践行环保理念具有重要作用。该项目现场施工所需灰土量超2.6万方,在严格满足环保政策要求的前提下,项目团队创新思路,在拟建操场区域科学规划并设置灰土拌合站与灰土存放棚,实现灰土就近生产、集中存放,日拌合量最高可达2400立方米,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

同时,拌合站内配备喷淋系统,实时监测作业区域空气质量,确保空气指标达标。通过这一创新举措,原需390万元完成的灰土施工,最终仅以318万元成本落地,较外购成品灰土可节约28元/立方米,共计节约成本72万元;且灰土拌合站采用轻钢结构搭建,可重复周转使用3次以上,降低施工成本约60万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精准调度 构建平行施工高效矩阵

该项目室外训练设施设备建设工程规模达39301.92平方米,其中射击训练场作为核心设施,其建设进度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交付使用。面对工期紧张、施工任务繁重等挑战,项目部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将整个射击训练场划分为靶档区、射击靶房、安全防护区等若干施工段,推行多工种、多作业面平行施工模式,缩短施工周期。同时,建立动态资源调配机制,根据各施工段进度实时调整人力、设备等资源配置;制定日调度、周考核机制,每日召开现场协调会,第一时间解决施工中发现的难题,确保“当日问题当日清零”。最终,射击训练场内靶档基础及主体结构施工仅用 25 天实现履约。

技术赋能 实现项目全周期精益管控

BIM技术在该项目建设中“大放异彩”,充分激发了EPC总承包模式的全过程集成管理优势。项目团队依托BIM技术搭建数字化协同管理平台,实现从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链条智慧管控。施工前期,通过BIM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并优化设计方案,成功规避结构碰撞37处、机电管线碰撞287处,大幅减少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与返工;借助BIM模型开展施工模拟与方案比选,提前排查潜在施工风险172条;将BIM模型与进度计划关联,结合移动端可视化交底,实现“施工方案所见即所得”,确保复杂节点精准施工。

BIM、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显著提升了项目管理效率,据测算,可节约工期4%,有效降低成本1%以上。项目投用后,数字化协同管理平台将承担设备监测与故障诊断功能,推动建筑物实现智能化管理。

在建设中,项目团队始终秉持“匠心筑梦、科技赋能”的建设理念,将技术创新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在关键技术攻关领域取得系列突破: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研发施工工法1项,斩获“五小”竞赛优秀成果2项;高质量完成4个一般科技项目和1个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同时,严格执行“五节一环保”标准,全力打造绿色建造标杆工程。

如今,综合业务楼已进入内墙抹灰施工阶段,室外训练场地施工有序推进。全体参建人员正以饱满的热情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全力以赴推进工作,确保项目早日建成投用、发挥实效,为提升区域应急救援能力提供坚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