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吕梁山区石楼县,山西建投低碳环保集团运营的污水处理厂正肩负着约9万居民的生活污水净化任务。这座占地面积约2.67万平方米、日处理能力0.95万吨的现代化污水处理厂,自2022年承接运营以来,通过科技手段和精细管理,将污水转化为达标清水排入屈产河,最终汇入黄河,成为“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工程的重要节点。

面对北方县级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的运行难题,项目团队以稳定运行为核心,持续提升处理效能,用实际数据保障水质安全,为当地水环境筑起坚实防线。
破解难题 保障稳定运行
北方县级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水质水量季节性波动显著的特征,且冬季水温低会导致活性污泥微生物代谢受明显抑制等难题。针对上述技术瓶颈,项目运营团队通过构建设备保障与工艺调控相结合的复合型解决方案,有效提升系统运行稳定性。

针对污水处理过程中常见的水量波动问题,项目团队采用了智能中控系统解决方案。系统通过在进水端安装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和流量计,实时采集COD、氨氮、SS等关键水质指标及瞬时流量数据。基于这些精准的监测数据,团队动态调节阀门,将超量污水导入应急调节池,实时优化污泥回流比例,有效维持生物处理系统的平衡状态。这套闭环控制系统能快速响应水量变化,确保处理效果稳定,不仅有效解决了水量波动带来的运行难题,还显著降低了能耗,实现了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针对当地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项目团队采用“A²/O+除磷净化一体化”与“A²/O+MBR膜工艺”+紫外消毒的组合工艺。前段通过改良A²/O强化生物脱氮除磷效能,后段集成除磷净化一体与MBR膜工艺实现高效固液分离与污泥浓度倍增,辅以紫外消毒单元确保病原微生物灭活。系统配套保温盖板、厂房覆盖曝气池及二沉池等关键构筑物,有效降低热量损失,维持生化反应系统的微生物群落活性;配备污水提温设施,确保在冬季环境温度低于9℃条件下仍能稳定达到排放要求。
精益运营 化解成本压力
作为典型的高能耗行业,高昂的电费、药剂费为运营带来不小的压力。项目团队将“精益求精”的理念融入日常,多措并举降本增效。

在电费管理方面,项目团队对鼓风机等关键设备进行变频改造,并合理规划错峰用电时段,有效降低能耗成本。创新采用间歇曝气策略,实时监测进水负荷与溶解氧浓度,动态调整曝气时长与强度——当溶解氧浓度达到设定阈值时自动暂停曝气,充分利用微生物的自净能力,在低负荷时段实施周期性间歇运行模式,显著降低了传统连续曝气带来的能源消耗。在药剂投加管理方面,项目团队建立了基于实时监测数据的动态调节机制,通过分析关键水质指标变化,优化投药量,并在处理流程的多个节点设置投加装置,实现药剂的精准控制与高效利用。这种灵活调整的方式,既确保了出水水质的稳定达标,又有效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量。
规范处置 数据印证清流
针对污水处理行业普遍存在的污泥产量大、处置难、环境风险高等痛点问题,项目团队引入并规模化应用高压隔膜压滤机深度脱水工艺。该工艺通过施加超高压力并结合隔膜周期性挤压,实现了对污泥的高效深度脱水,大幅下降了污泥含水率,削减了污泥体积与重量。脱水后的泥饼全部纳入规范化的转移与处置流程,进行符合环保标准的专业化卫生填埋处置。通过构建“深度脱水—合规转移—专业填埋—全程监管”的全链条管理体系,项目实现了污泥100%的无害化处置与闭环管理,从源头上彻底阻断了污泥可能引发二次环境风险。
过去一年,污水处理厂累计处理污水327.39万吨,出水的化学需氧量年均值12.4mg/L,氨氮和总磷分别稳定在0.20mg/L和0.18mg/L,各项指标均大幅优于国家一级A标准,有效降低了屈产河的污染物负荷。
下一步,团队将通过深化数据运维体系、探索资源循环路径、强化硬件设施等措施,为黄河母亲河的安澜与清澈贡献更多力量。